參加抗日戰爭
民國廿六年(公元1937年),中日兩國的交戰正式打響。青年黨自籌軍費武裝抗日,青年黨黨魁曾琦在抗戰前夕曾總結說:“青年黨之生命,寄託于三種分子:一為公忠為黨百折不回之若干中央幹部與地方幹部,二為投身社會埋頭苦幹之若幹專門人才,三為投身軍界埋頭苦幹之果敢軍事同志。”曾琦此話大致屬實。自從民國十五年起青年黨決定培植武力並為之努力以來,儘管並不很順利,但是經過近十年的努力,青年黨也培植了不少軍隊,“軍事同志”已經成為青年黨的重要支柱之一。青年黨早期,中央組織並無專司軍務的機構,但是隨著武力的發展,中央開始設置專門的軍事機構。 九一八事變後曾成立軍黨部,通令全國武裝同志設法分別集中。民國廿一年青年黨第七次黨代表大會上選舉新的中央執行委員,中執會下設政治部和軍政部,由青年黨骨幹,時為東北講武堂教官王師曾擔任軍政部長。民國廿三年(公元1934年),據張學良報告稱,青年黨軍事委員會組織系統之下,分為華南分會及華北分會。分會之下為若干集團軍,其下為軍事特派委員會,特派委員會之下,又分為若干軍團,再下為獨立組、分組及小組。在軍事特派委員會中,並設一通訊官以資聯絡,華北分會負責者為王師曾,第二集團軍負責者為周凡午,軍事特派委員會負責者為張滌園、何道存,通訊官為史敬之,第三軍團負責者為梅濟寰,第一獨立組為陳冠華等。在這些機構的指揮下,青年黨以已有“軍事同志”為基礎,進行了種種革命和抗日行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