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國88(1999)年9月21日上午1點47分,地動山搖,怵目驚心,臺灣省發生自戰後傷亡損失最大的地震,史稱「九二一大地震」,又因其震央位於南投縣集集鎮,故又被稱為「集集大地震」。九二一大地震芮氏規模7.3,身邊親友的往生和受傷,至今仍是很多人藏在心中的傷處。
九二一大地震雖持續短短102秒,造成的傷亡和損失卻十分慘重。據統計,該地震一共造成2415名人士罹難、11305名人士負傷,82218棟建築物倒塌或半倒塌,全臺經濟損失為新臺幣3647億圓,其中又以臺中縣市和南投縣的傷亡損失最為慘重。

地震發生後,李登輝總統在四天後發布總統緊急命令,指示中央政府救災和籌措災區重建財源辦法,強調「災害救助、災民安置及災後重建刻不容緩」。隨後,全臺人民都慷慨解囊,踴躍捐款到災區協助救災和重建工作,募款金額合約375億圓新臺幣,其中更有佛教慈濟基金會、國際佛光會、一貫道、法鼓山護法總會、靈鷲山佛教基金會等宗教團體積極投入賑災,令救災和重建工作得以順利完成。

除省內救援外,國際間響應賑災的募款和救援亦不在少數。時任外交部長胡志強曾表示在四天內有83國對中華民國政府及臺灣民眾表達慰問,內政部消防署亦估計有20個國家或地區、38個境外緊急搜救隊來臺協助救援,其中包括日本、美國、俄羅斯、瑞士、新加坡、土耳其、西班牙、德國、韓國、香港等國家或地區。另外,聯合國亦主動聯繫中華民國駐日內瓦辦事處,並派員到臺勘災。此外,歐洲聯盟亦撥款50萬歐元(當時匯率大概為1700萬新臺幣)到臺協助救災。境外搜救隊中,又以日本和美國派員最多和最早抵達災難現場。社會各界對災情的關注和提供的援助,不分種族,不分國界,令人振奮不已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面臨有心人士的刻意阻撓救援和政治化救援行動,各國仍毫不動搖,並未改變對臺的救援初心,仍然跨越重重困難協助臺灣人民度過難關,令人動容。

面對千瘡百孔的災區,滿目瘡痍的家園,生離死別的家人,臺灣人民仍齊心協力,同舟共濟,共體時艱。在這次地震後,臺灣人民才逐漸認識地震的威力,並開始重視和檢討防災的重要性和防災措施,並正視對孩童的防震教育。政府亦在翌(民國89、2000)年通過《災害防救法》,及明定每年9月21日為「防災日」,加強國民防災意識。
山崩地裂,遮斷不了各地對災情的關心;地動山搖,動搖不了各界對救災的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