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 民權

青年黨的醒獅精神(全文)

醒獅,顧名思義就是覺醒的獅子,有著充沛的精力,勇猛無比,永不會倒下。沈睡的獅子,過去常比喻未覺醒的舊中國。拿破侖說:“中國並不軟弱,它只不過是一只睡眠中的獅子。中國一旦被驚醒,世界會為之震動。”

梁啟超1899年的《動物談》講了一則寓言,第一次將睡獅與中國進行了勾聯。“睡獅早已銹蝕,如不能更易新機,則將長睡不醒”。梁啟超寫作《動物談》時,正流亡日本,因而睡獅論最早是流行於日本留學生當中的。1900年之後的幾年,待喚醒或被喚醒的睡獅形象已經被賦予了喚醒國民、振奮民族精神的象征意義,反復出現於各種新興的報章雜誌,尤其是具有革命傾向的留學生雜誌。

清末民族主義者之所以寧選睡獅不選飛龍,除了將龍視作腐朽朝廷的象征物,還與龍在清末所負載的各種負面形象相關,在詩人心目中,龍這條東鱗西爪可憐蟲,早已成為供人戲弄的對象,只有威武的獅子,才能用來代表祖國的形象。

庚子事變之後,新興知識分子萌生強烈的啟蒙欲望。喚醒睡獅,以醒獅作為未來國旗、國歌的形象,逐漸成為清末革命家的共同理念。許多著名文人如高燮、蔣觀雲等,都曾創作《醒獅歌》。1904年4月出版的《教育必用學生歌》,收錄了18篇“近人近作新歌”,其中就有《醒獅歌》兩篇、《醒國民歌》一篇、《警醒歌》一篇。從1890年到1940年間,美國有60余篇論文與30余部著作在標題中使用了 “喚醒中國”這樣一種表達方式,喚醒中國這只睡獅成了時代青年的革命理想。

20世紀最初幾年,東京留學生明顯掌握了民族主義革命的啟蒙話語權。鄒容和陳天華兩位烈士的宣言式遺著,不約而同地使用了“睡/醒獅”以象征亟待崛起的中華民族。這是清末民族主義知讖分子的兩本必讀書,影善非常大。 鄒容《革命軍》直接將中國比作睡獅:嗟夫!天清地白,霹靂壹聲,薦数千年之睡獅而起舞,是在革命,是在獨立! 陳天華的未竟遗著《獅子矶》更是洛陽紙貴。作者寫自己夢見被一群虎狼追趕,乃長號壹聲,山中有一只沈睡多年的大獅,“被我這一號,遂號醒來了,翻身起來,大吼一聲。那些虎狼,不要命的走了。”。 醒獅符號得到了清末革命家的頻繁使用。此後,各種以“醒獅”命名的愛國期刊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,如上海獅吼社先後發行的《醒獅》半月刊和《醒獅》月刊,山西大學曙社的《醒獅》半月刊,中國青年黨醒獅派的《醒獅》周報等。此外,長沙、蘭州、天津等地,均成立了以“醒獅”為名的青年社團,發行以“醒獅”為名的愛國期刊。 醒獅以’醒’為神、以’獅’為形,通過醒獅的內涵象征,將抗爭指向精神層面,喚醒國民的國家意識與愛國情感,以國民之覺醒喚起國家之覺醒,使中國從愚昧腐朽專制的舊時代醒來,成為一只覺醒的雄獅。

民國37年3月,中國青年黨國大代表攝於國民大會堂門前。前排:張子柱(左6)、何魯之(左7)、余家菊(左9)、曾琦(左10)。圖片經上色處理